語言治療師 康馨文

描述事件或故事對孩子而言常是一個挑戰,不管是跟爸媽描述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或是繪本共讀後請孩子重述故事,有時候孩子的描述的內容跳來跳去或是落東落西,讓家長也聽得一頭霧水,該如何引導呢?我們可以使用「故事結構」幫助釐清敘事內容的架構。基本要素包括:

(1)主角:主角與特徵。

(2)背景:事件、時間與地點。

(3)主要問題:主角要解決的問題。

(4)事件經過:事件發展與經過。

(5)結局:事件的結果。

(6)主角反應:主角的內在感受或啟示。

舉例說明:我們班的一個女生叫做小花(主角),今天早上排隊拿點心的時候(背景),她不小心跌倒了,結果把餅乾撒的滿地都是(主要問題),她覺得很丟臉就跑去找老師哭、沒有撿起來,害我們差點踩到餅乾(事件經過),後來大家一起幫她整理(結局),小花就覺得很不好意思,跟我們說對不起,她下次會自己整理(主角反應)。

孩子在敘事時,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描述中缺乏故事結構的哪個部分,並用問問題的方式引導孩子將沒有說出來的結構補足。若是孩子忘記事件內容,家長可以給予一些選項,幫助孩子回想;若是忘記繪本故事的內容,可以讓孩子翻書找答案。以下有一些問問題的參考:

(一)主角:主角是誰?他外表和個性如何?有其他人嗎?

(二)情境:什麼時候發生這件事?在哪裡發生?

(三)開始事件:他們遇到什麼困難?他們想要做什麼?

 (四)主角反應:主角心情如何?覺得怎麼樣?

(五)事件發展:主角嘗試用什麼方法解決困難?結果如何?其他人有什麼反應(說什麼或做什麼)?後來怎麼了?

(六)結果:故事結局如何?最後怎麼樣?有成功解決困難嗎? 最後的結局怎麼樣(快樂/傷心/令人驚訝⋯)?

(七)啟示:你喜歡這個故事嗎?你覺得主角的解決方法怎麼樣?他們還怎麼做比較好?如果你⋯你會怎麼辦?

另外,不只是繪本共讀後可以使用,學齡的兒童也可以藉由故事結構作為閱讀理解的策略,在閱讀文章或故事書後進行分析,可以幫助他們更了解自己所讀的內容。

Leave a Commen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