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易臻 語言治療師

  晨晨是個兩歲半的孩子,能說出的詞彙在十個以內(如:ㄋㄟㄋㄟ、媽媽、車車),大多使用肢體動作(用手指)來表達,常需要爸爸媽媽去猜晨晨的想法,但也常因為解讀錯誤,使晨晨的情緒爆炸。媽媽覺得其實晨晨很聰明,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一些指令晨晨都能確實做到,但就是不願開口,惜字如金,令媽媽十分苦惱。不曉得您家中的孩子是否也有上述的困擾呢?

   其實上述的狀況和「缺乏溝通動機」有關,如果大人在生活中如果都幫孩子把事情都做得好好的,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沒有必要開口和我們溝通了。

  以下將分享四個語言治療師在課堂常用來增加孩子溝通動機的技巧以及實際例子供爸爸媽媽參考:

  1. 請求幫忙:這個技巧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 將孩子喜歡的東西(玩具)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像是:高處、透明的容器。
    • 給予孩子較難操作的玩具,像是:吹好氣球後馬上漏氣、吹完泡泡後馬上將蓋子蓋緊。
    • 玩遊戲過程中偷偷將聲光玩具的開關關掉。
  2. 分次給:觀察玩具性質,盡量不要一次就讓孩子拿到全部的玩具,慢慢給孩子玩具配件,可讓孩子練習表達「還要」。
    • 一次給一個拼圖或積木
    • 食物撥小塊分次給
    • 佩佩豬的家的玩具:家俱配件分次給
  3. 裝傻
    • 吃飯時假裝忘記給孩子餐具,引導孩子表達需求。
    • 故意拿錯物品給孩子,除了引導孩子表達他真正想要的物品為何,也可引導孩子說「拿錯了」。
    • 對於有時較不願意描述繪本的孩子來說,有時可以故意說錯或很離譜的答案,讓孩子有動機去糾正大人的錯誤。假設繪本上的圖片是大象在吃飯,可以故意說:「疑~這個大象好像在睡覺喔」有時孩子就會說:「才不是!他在吃飯拉!」
  4. 打破規律:通過打破日常的規律或期望,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激發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或需求。
    • 玩丟接球時,突然不繼續把球給孩子。可引導孩子表達「換我了」。
    • 一起玩玩具(如:積木疊高)時數數,突然中斷(如:一、二、三…),引導孩子繼續接著數下去。
    • 吹泡泡情境:本來都是輪流吹泡泡(可邊說「換我了!」),輪到孩子的回合時不給他吹,大人繼續一直吹。

  此外,在使用上述的技巧時,記得使用孩子喜歡的物品,投其所好,孩子才會更有動機喔!透過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技巧,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從而減少溝通障礙,提高彼此之間的理解和溝通效率。晨晨的父母在使用了上述老師給的幾個小技巧後,發現晨晨漸漸願意使用口語來表達需求了,會說的詞彙也越來越多,而情緒爆炸的次數也越來越少,爸爸媽媽也比較不容易誤解晨晨的意思了!以上技巧分享給和晨晨父母有同樣問題的家長,如果還想了解更多誘發孩子溝通動機的小活動,也歡迎和語言治療師一起討論喔!

Leave a Commen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