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治療師 張雅雯

瑜瑜是個2歲大的孩子,平常會發出像「ㄅㄨ」、「ㄋㄟ」的聲音,但遲遲沒有開口說「爸爸」或「媽媽」,看著瑜瑜和同齡孩子差距越來越大,媽媽心急地詢問治療師:「瑜瑜怎麼都只有聲音,還不會說話呢?」。語言表達並非一蹴可及,而是一連串的發展過程,首先我們要認識孩子如何學習說話。

寶寶的第一個詞

當寶寶第一次說出「媽媽」的時候,許多家長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一個詞象徵孩子從前語言期進入語言期階段,接下來會發展更多詞彙及片語,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第一個詞彙有幾項特色:

  • 以名字、稱謂「媽媽」「爸爸」居多,可能是其他詞彙。(例如:「麵」)
  • 在特定、重複的情境中出現。(例如:只有在看到奶瓶的時候會說「ㄋㄟㄋㄟ」)
  • 孩子能主動說出詞彙,並非跟著大人仿說。
  • 孩子的發音不一定完全標準。
  • 不一定是完整詞彙,可能是單一音節。(例如:「ㄅㄨ」代表玩具車)

不可少的「玩聲音」

說出第一個詞之前,孩子會先經歷一連串聲音的發展,探索不同口腔動作:

  • 2~4個月大:除了哭聲之外,開始發出笑聲、咕咕聲
  • 4~6個月大:發出子音結合母音的音節 (如:ㄅ+ㄚ),會玩聲音、透過聲音與大人互動
  • 6~10個月大:發出重複的音節 (子音結合母音)
  • 10~12個月大:出現更多音節種類及語調變化,像在模仿大人說話

在語言治療師評估後,發現瑜瑜每次都會對著玩具車說「ㄅㄨ」,已經能說出第一個詞彙了。後來,透過穩定的語言治療,她也開始模仿「ㄅㄚ」、「ㄋㄚ」等其他音節,相信不久後就會發展出更多詞彙!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