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孩子被診斷為「感覺統合失調」,究竟什麼叫「感覺統合」?上感統課後能帶來什麼改變?
認識感覺統合|台北市感覺統合診所推薦
您可能在某大腦科學培訓機構看到這樣的場景:帶著微笑的年輕老師,手拿公司印製的宣傳單張,向媽媽們介紹:「建議您先帶孩子來評估,我們是根據美國感覺統合協會的標準,進行現場觀察,後續還會安排與家長諮詢和解說時間……。」或者在台北市某親子館,孩子一會兒跑去跳球池,一會兒玩搖搖車,或是在決明子沙坑玩耍。A媽媽會說:「為什麼要花錢上課玩遊戲呢?這裡不是更好玩嗎?」B媽媽則反駁:「感統課程有分齡,且由專業老師帶領,不僅玩得有效率,我也比較放心。」C媽媽說:「我都帶我家寶寶去上體能課,教練說體能活動也有感覺統合效果,而且能幫助孩子更專心!至少我覺得讓寶寶運動後比較安靜、好睡!」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
這個「醫學名詞」如今似乎已成為教育界的流行語,似乎沒讓孩子接觸過感覺統合課程的家長就是不關心孩子的發展!然而,感覺統合的起源是針對「感覺統合異常」或「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進行的治療課程,而且必須由受過專業感覺統合訓練的職能治療師進行,包括兒童發展、兒童神經生理、兒童心理等領域的專業訓練,絕非只是跑跑跳跳而已。
從事兒童感覺統合近三十年的張旭鎧職能治療師(阿鎧老師)表示:「感覺統合,一開始被稱為感覺整合,後來大家習慣稱為感覺統合,並將感覺統合治療列入職能治療師法中。然而,有些商業化的課程或非專業人士,利用類似名詞混淆家長,例如『知覺整合』。這四個字加上去,就更容易招生,當然費用也會水漲船高,這是家長需要注意的。」
感覺統合的迷思|台北市感覺統合診所推薦
迷思1:每個孩子都需要上感覺統合課程,而且多多益善?
張旭鎧職能治療師反問:「感覺統合只是近三十年的名詞,難道三十年前的小孩都沒問題嗎?」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主動探索、獲得刺激的本能。然而,有些孩子在這方面的能力有缺損,或生活環境缺乏刺激,這類孩子會出現能力落後,甚至影響發展,這時需要職能治療師介入。有些家長認為多點刺激無損失,甚至把感統課當成體能課。「重要的是,孩子在這段時間是否獲得真正需要的學習?」張旭鎧職能治療師認為,利用時間讓孩子進行真正需要的活動或學習,才是最有幫助的。
迷思2:「好遊戲」加上「好玩具」,就能進行「感覺統合」?
有些課程用感統名義包裝,在硬體上購買了看似與感統相關的設備,聘請幼教或體育背景老師,就自稱在進行感統訓練。「仔細看課程內容,他們常常維持秩序、要求孩子做標準動作,忽略大腦是否有整合這些資訊」,張旭鎧表示,感覺統合的精髓在於大腦能否處理獲得的感覺刺激,否則「以往的打罵教育也提供很多觸覺、聽覺刺激,怎麼沒見孩子有改善呢?」張旭鎧解釋,這類刺激反而讓大腦害怕,因此逃避,根本無法達到感覺統合的效果。
如何選擇適當的感覺統合課程?|台北市感覺統合診所推薦
前面提到,職能治療師提供專業的感覺統合治療,大部分在健保醫療單位。因此,家長可以尋求兒童復健科,由醫師先進行門診,然後由職能治療師評估,進而制定治療計畫,同時,治療師能提供家長居家訓練活動。職能治療師在意的是孩子的大腦是否獲得足夠的感覺刺激,並進行統合。而坊間依年齡規定的課程,如盪鞦韆多少次、趴在滑板上對牆壁推球多少次、或在跳床上跳多少次,最多只能稱為體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