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筑 語言治療師

    孩子分享學校事情或是上課讀了什麼繪本時,是不是常常聽不懂呢?經常覺得孩子說的內容東缺一塊、西缺一塊,讓我們聽得一頭霧水,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故事文法story grammar」,看看一個完整的故事應該具備的基本架構。(以下使用七隻小羊作為範例)

1.故事背景:故事的人物、時間和地點。

   從前從前,森林裡住著七隻小羊與他們的媽媽。

2.引發事件:主角遇到了什麼事情,引起他內心產生變化或是想做些行為。

   有一天,羊媽媽回到家發現家中的小羊都被大野狼吃掉了,只剩下躲在大時鐘裡面的羊小弟沒有被吃掉。

3.內在感受:主角對事情的反應或是感受。

   羊媽媽知道了其他小羊們被吃掉,哭得很難過。

4.計畫:主角為此所擬定的策略,打算做什麼事情。

   羊媽媽決定要把剩下六隻小羊從野狼的肚子裡救出來。

5.行動:主角為了解決問題而實際執行的行為。

   羊媽媽和羊小弟發現了野狼在河邊睡午覺,便偷偷剪開野狼的肚子,將小羊們換成了石頭,並拿針線將野狼的肚子縫起來。

6.結果:主角是否有解決該問題或是最後事情的情形如何。

   野狼醒來以後,覺得口很渴,就去河邊喝水,沒想到因為肚子的石頭太重了,跌進河裡淹死了。

7.回應:主角對「結果」的內在感受或是外顯的行為反應。

   羊媽媽從大野狼肚子裡救出小羊們以後,便開心地和小羊們在河邊跳舞慶祝大野狼死掉。

    當我們了解了故事文法後,爸爸媽媽也能夠思考一下,孩子分享事情時,常常缺少的是哪些重要元素,這可以幫助我們在聽完霧煞煞的故事以後,能提出更具體的問題,去快速理解孩子想要表達的內容。然而,到底要怎麼讓孩子講好好地將事情說清楚呢?

    幸運的是,診所即將開設一個4-7歲兒童的故事屋主題課課程,在語言與職能老師的帶領下,孩子除了能透過繪本共讀去學習更適當的使用語句表達生活經驗外,也能在其中練習說出一個具有基本架構的故事。有興趣的爸爸媽媽歡迎電洽診所或詢問語言治療師,獲取更多相關資訊哦!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