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治療師 張雅雯

孩子學習注音的過程中,家長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經常要陪伴孩子完成學校作業,曾經有媽媽苦惱地說:「現在的注音教法是不是和以前不一樣?有時候還會被孩子問倒…」。注音符號的教學方式的確隨著時間不斷改變,尤其拼音規則和注音輸入對大人來說早已習以為常,不容易向孩子解釋發音細節和規則,以下和大家分享三個常見問題:

問題一:ㄓㄔㄕㄖ到底要不要捲舌?

ㄓㄔㄕㄖ這組聲音雖然被歸類為捲舌音,但受到口音(腔調)、方言等影響,多數人說話時並不會真正捲起舌頭,而是將舌頭稍微上翹,置於上顎中後段的位置。容易混淆的另一組聲音是ㄗㄘㄙ,舌頭大約置於齒槽處,最主要的差別在舌頭的前後位置哦!若孩子無法發出捲舌音,可以透過彈舌(像馬蹄的噠噠聲)來誘發,並提醒孩子「舌頭要勾起來」。

問題二:「ㄢ/ㄤ」、「ㄣ/ㄥ」怎麼分?

兩組聲音的差別也和舌頭位置相關,ㄢ和ㄣ需要把舌頭放在齒槽處來發出鼻音(類似ㄋ的位置),ㄤ和ㄥ則是將舌頭平放後發出鼻音,簡單來說我們可以用:「舌頭尖尖(ㄢㄣ)、舌頭平平(ㄤㄥ)」來強調發音的差異,並且讓孩子試著聽辨,例如:「『房』子,是舌頭尖尖還是平平?」

問題三:為什麼「婆婆」的注音不是ㄆㄨㄛˊ?

注音拼音有個特別的規則——當ㄅㄆㄇㄈ(用嘴唇發音)加上「ㄨㄛ」時,由於ㄨ和ㄛ發音類似,因此會省略中間的ㄨ,因此「婆婆」會寫成「ㄆㄛˊ」而不是「ㄆㄨㄛˊ」,建議家長們能透過口訣或自編故事來幫助孩子記憶,例如:ㄅㄆㄇㄈ四個人不喜歡「握」手。

上述是經常困擾家長的三個問題,若有其他疑問也歡迎和治療師一起討論哦!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