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運動完隔天全身痠痛,明明沒有受傷,卻像被卡車輾過;
做完復健後覺得某個部位酸酸脹脹,但又說不上來到底「痛不痛」;
甚至去按摩時,按到「痠」的點反而覺得舒暢……
這些,都是「痠」在發聲,而不是「痛」。
在醫療領域,過去我們習慣把所有不舒服的感覺都歸類為「疼痛(pain)」,但近年來研究指出:「痠和痛,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身體訊號,如果混淆了,治療方式可能會完全錯誤。」
痠的感覺是什麼?
痠,是一種來自組織酸化的特殊感覺。
當我們長時間用力、運動過度、肌肉缺氧,或是做完某些手法治療後,身體局部的酸鹼值會下降,變成「酸性環境」,這時候身體的感覺神經會傳遞出一種獨特的訊號——我們稱它為「痠覺(sngception)」。
這個名詞來自台語的「sng」,形容那種「痠、麻、脹、不舒服卻說不上來」的感受。
與其說它是痛,不如說它是一種「提醒你該休息、該調整」的身體警報。
痠與痛的差別在哪裡?
項目 | 痠(Sng) | 痛(Pain) |
---|---|---|
感覺描述 | 酸、脹、悶、麻、想要按摩 | 刺、燒、壓、抽痛、令人想逃離 |
刺激來源 | 組織酸化、用力過度、肌肉緊繃 | 傷害、發炎、壓迫、外力破壞 |
常見情境 | 運動後、久坐、按摩、針灸 | 撞傷、手術後、發炎、神經壓迫 |
緩解方式 | 伸展、按摩、拉筋、熱敷 | 止痛藥、冰敷、休息 |
行為反應 | 有時想避開、有時反而主動按壓 | 通常會立刻閃躲或不敢動 |
也就是說,「痛」讓我們想遠離;但「痠」有時會讓我們主動去伸展、拍打,因為身體潛意識知道那是在「調節」。
為什麼痠不能單靠藥物解決?
止痛藥主要針對「痛覺通路」設計,例如消炎止痛藥(NSAIDs)、肌肉鬆弛劑、甚至麻醉劑,但這些藥物無法消除痠的根源——肌肉緊繃與酸化。你可能暫時不覺得不舒服,但痠的地方仍存在問題,甚至因為感覺被「關靜音」,而忽略了應該調整的姿勢或動作,反而讓問題惡化。
怎麼樣才能真正解除痠?
最自然、最常見的方式是我們自己會做出本能的動作:
伸展、轉轉脖子、拍拍肩膀、拉拉大腿……這些動作其實就是「痠覺行為」,是身體自動用來處理痠的機制。
但如果你經常痠、痠得很深、或者怎麼拉都拉不開,這時候就該找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出馬了。
物理治療師的角色是什麼?
物理治療師受過專業訓練,能夠根據你身體的狀況:
- 分辨你的是「痠」還是「痛」
- 評估是哪條肌肉、哪個關節、甚至是哪個動作模式出了問題
- 透過徒手治療、牽拉放鬆、深層按摩、電療或運動處方,幫助你「把痠解掉,而不是壓掉」
比起自己亂拉一通,專業介入更能避免二次傷害,也能針對問題根源進行調整。
痠和痛,搞清楚,才能有效治療
當你說「我痠痛」的時候,其實身體可能正在發出兩個不同的訊號。
了解痠不是痛,是我們重新認識身體語言的第一步。
止痛可以靠藥,但解痠要靠動,更要靠專業的引導。
下一次當你痠到不行,記得不是只吃藥、貼貼布就好,
找個值得信任的物理治療師,讓身體真正鬆開,讓恢復來得又快又有效。
Lin, J. H., Hung, C. H., Han, D. S., Chen, S. T., Lee, C. H., Sun, W. Z., & Chen, C. C. (2018). Sensing acidosis: nociception or sngception?.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25, 1-8.
Lee, C. H., Lin, J. H., Lin, S. H., Chang, C. T., Wu, Y. W., Bewick, G., … & Chen, C. C. (2025). A role for proprioceptors in sngception. Science Advances, 11(5), eabc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