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治療師 張雅雯

之前於〈選擇性緘默症〉一文中,介紹了選擇性緘默症(以下簡稱為選緘)的診斷標準以及發生原因,也提及每個孩子習慣的溝通模式不盡相同。有些孩子能在家與爸媽聊天,卻無法在公眾場合開口,究竟環境中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表現呢?以下進行簡單的介紹:

1.是否熟悉互動對象

面對親近的家人及朋友,孩子通常不會出現緘默情形,面對陌生人則情況不同,若能維持固定的接觸,較容易改善孩子的狀況。

2.互動對象的性別

    部分孩子較容易與女性對話,家長需要觀察孩子的狀況為何,是否受性別因素影響。

3.聽者的多寡

選緘孩子通常不擅長引起別人的注意,因此身處人多的場合時,容易引發他們的焦慮。通常在建立關係後,孩子較容易於一對一的情境中主動表達。

4.是否會被他人聽見

    若要引導孩子在不同環境中說話(如:學校),建議從隱密的地點開始,避免引發孩子的

焦慮。

5.是否被要求回應

對話的情境為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談論晚餐時,「分享」較「提問」更自然,能減少孩子需要回應的壓力。(「今天的湯好好喝!」對比「你晚餐吃什麼?」)

6.是否會得到負面回饋

和大人一樣,當孩子有信心、預期自己的回答能被接受時,較容易說出想法。因此,旁人的反應也非常重要,需要避免否定、拒絕等負面回饋。

若要引導選緘孩子表達,建議考量上述幾項因素,以創造合適的環境,如果家長們有任何問題,都歡迎和語言治療師一起討論哦!(部分內容摘錄自: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

Leave a Commen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