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痛的人已經有得痛的,我不敢害應該相憐的同病人士再加上一種病痛 (眼痛), 所以刪掉長篇大論的心得,改成簡單的感受和意見但無論如何,得先承認我的談論難免透露出我的職業病,不以為然者請多包涵。

  賴老師設計的動作非常注重可行性與適用性。像我一樣上過一些系統性健身課程的人,可能覺得賴老師教的動作似曾相識,其實未必盡同。一般系統性課程通常會針對一般人的一般預防性健身需求進行課程規劃。雖然很多很好的課程都會設法讓老師顧及學員的個別狀況與需求,但制度化的教學使得有些內容其實很不適合某些有稍微特殊情況的學員,可是每個人又都必須跟著進度上完繁複的課程。有相當人數的班級或團隊,尤其不容易顧及各種需求差別。在適健上的小班不是一般預防性和健身性,而是針對背痛的復健性課程。沒有幾十招或一百多式的某門某家某派完整招式,只是幾個簡易可行的動作。這很重要。像我這樣的病人大多不太勤於運動,要我每天做多一點複雜一點的動作,結果很可能什麼都不做。簡單一點少一點,反而可能多少做一點。

  人少,賴老師比較能針對個別狀況,調整學員的動作。但老師未必都知道或看出每個人的問題,例如膝蓋有骨刺,腰椎滑脫,頸椎退化等毛病,會讓好些動作都需要調整。 不過比較內向害羞的病人,可能不會主動提到這類狀況,只好靠老師觀察,效果會打折。我自覺得收穫很多,因為我愛問又愛報告。我是真的覺得所有學員(病患)最好都能主動提問和反映自己的個別狀況。

  前幾堂課是先在視聽室看影片。我覺得賴老師採用圖文兼顧的資料,選擇合宜,整理得很簡潔易懂。我自己和很多親朋好友,算是廣義的資訊產業和服務業相關的專業人士,或是醫護專才和生醫學者。老實說,我電腦裡的相關資料和身邊的資訊源,比這個課所提供的多很多,因此自覺對這個課程所接受的資訊,應該有相當的判斷力。我上這個課很用心。感覺上,自己是一個會找很多資料來看的外行人,也像是肯找參考資料的研究生,腦子裡灌進很多資料和一點概念,卻必須借助「外力」(專家和專業人士或指導老師)篩選和整理出實用的知識產品。不管我是不是看過其中某個文獻或類似的資料,上課時我都覺得「這些圖文就是要用在這個時候」,「這些病人就是需要這些常識」。不過我會建議院長事先讓報名者有個心理準備,知道會有這種「動作」之外的課程內容,並說明其重要性與實用性,以免一開始懷疑「為甚麼要聽課而不是學動作?」坐在視聽室即使不閉目養神也會心不在焉,太可惜。

  前面學的是基礎概念。學過一些健身動作之後,院長陳醫師來做畫龍點睛式的講課,比較算是臨床方面的實務歸納。於是我就更瞭解: 因為背痛可能是那麼來的,是這種狀況,所以我應該這麼做,那麼做。

  謝謝醫師老師。

Leave a Commen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