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姵筠 物理治療師

童小弟(化名)正在接受物理治療,不一會兒的工夫就見他躺在地上大哭大鬧,甚至衝出治療室要求媽媽抱抱,媽媽也理所當然地說「太累啦?那我們回家好了,不要上了!」看在治療師的眼裡,這樣的孩子屬於挫折忍受度偏低。

 

 

「挫折忍受度」指的是面對挑戰時,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作出應對,即使失敗了,也能以適當、樂觀的方式來處裡。根據全球閱讀素養評比,台灣兒童閱讀能力居華人地區最後一名,仔細探討原因,除了缺乏閱讀習慣外,是否當孩子覺得閱讀受挫時,家長不積極鼓勵,反而允許他放棄?這樣不僅無法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度,更抹煞孩子將來的競爭力。

 

 

要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度,可由下列幾點著手:
1.適當的挑戰:家長平時就應該給孩子適度的挑戰,例如多跳一下跳繩、多寫一行生字。鼓勵孩子多做一些,當孩子達到目標,不僅可以享受這份成就感,更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提升。

 

2.放手讓孩子做:現代社會父母對孩子寵愛有加,事事幫孩子做好,這使得孩子習慣尋求大人協助,不願面對挑戰。放手讓孩子嘗試,父母只要一旁觀察,並適時給予鼓勵或協助,孩子不僅能從錯誤中獲得成長,並且相信自己是做得到的!

 

3.選擇宣洩情緒的時機:即使是大人,也會利用哭泣的方式來發洩,但對孩子來說,他們不懂發洩情緒的適當時機,因此常見孩子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建議父母睡前與孩子談話,讓孩子表達情緒,協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

 

4.預習工夫不可少:當家長知道接下來的行程可能會造成孩子挫折或不悅,則應先幫孩子練習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例如:當在公車上沒有坐位時,不應以哭鬧方式表達,而是跟媽媽說「媽媽,沒有位子坐,我的腳好痠喔!」

 

5.先獎勵、再鼓勵:培養挫折忍受度絕非立刻就能見效,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家長也應對孩子表現優良的部分給予獎勵,即使是拍拍肩膀、說聲「好棒!」都有助於孩子減輕挫折帶來的壓力及負面情緒,之後再以鼓勵的方式幫助孩子再次嘗試,這將有助於孩子用正向的態度面對挫折。

 

6.爸媽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若家長遇到困難時採取逃避的態度,孩子將有樣學樣,因此家長必須先做給孩子看。當家長不小心「犯規」了,也應向孩子說明正確的處理方式,這樣不僅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挫折,也可以建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尊嚴與地位。

 

由於對優生學的重視,現在的孩子比以前來的聰明與活潑,因此必須採取適合他們的管教方式,才能讓父母管得輕鬆、孩子學得快樂,進而提升孩子的國際競爭力。

Leave a Comment

READ:(